衝擊波治療的基本原理
衝擊波治療透過短促且集中的高能量聲波,將機械刺激傳遞到病變組織,誘發局部血流增加、減少慢性發炎因子並促進組織修復。操作時會根據病灶深度與個人耐受度調整能量與頻率,整體為非侵入性、短時程的門診療程。從生理角度來看,這類刺激能活化細胞修復路徑與新生微血管,進而改善長期疼痛與功能受限的問題。
衝擊波治療的主要應用範圍
在臨床上,此項治療常用於慢性肌腱病變,例如跟腱炎、網球肘與肩部鈣化症;同時對足底筋膜炎與某些慢性肌肉疼痛也有良好回應。對於運動員或需長期負荷的上班族,衝擊波能縮短疼痛復原期並幫助恢復日常活動。值得注意的是,對於急性發炎、活動性感染或未癒合的骨折並不適合採用,且成效會受病程長短與病灶性質影響。
衝擊波治療的療效與注意事項
研究顯示,針對慢性足底筋膜炎與某些肌腱病變,衝擊波在疼痛緩解與功能改善方面,有比安慰劑更明顯的效果;但不同研究間效果大小不盡相同,因此臨床上常建議把治療納入整體復健計畫。常見的即時反應包括治療部位短暫刺痛或淤青,多數在數天內自然緩解。治療前應詳盡評估禁忌症,例如出血傾向、懷孕或正服用抗凝藥物等;對於有明顯神經受壓或嚴重結構破壞的個案,需先由專科醫師判斷是否為合適選項。
實務建議:選擇有資質的治療單位與經驗豐富的操作人員;確認治療計畫包含次數與間隔(常見為每週或隔週一次,整個療程為數次),並配合伸展與強化訓練以提升長期成效。最後,治療效果因人而異,若進行數次仍無改善,應考慮其他診療策略或影像檢查以釐清病因。
總結:衝擊波治療提供一個低侵入性、可重複的選項,對多數慢性肌腱與局部疼痛問題具有吸引力;不過安全與療效仍仰賴適當的個案選擇與專業操作,建議在評估後與醫療團隊共同擬定治療方案。
